苹果蠹蛾的成虫多在夜间活动,黑光灯能诱集到成虫;其成虫还具有趋化性,糖醋罐可以诱集到成虫。另外,苹果蠹蛾的成虫在产卵时具有明显的产卵选择性,树种上更偏爱苹果和沙果;而不同苹果品种中,其在中秋里蒙、黄元帅、黄太平等上产的卵较多,而在国光、祝光、红元帅和富士等品种上产卵较少;梨树中以酥梨上卵量最多,苹果梨、锦丰梨、乌酒香次之,鸭梨上产卵很少。其在树冠上不同部位产卵量也不同,在垂直分布的上层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在向阳背风处产卵最多。
苹果蠹蛾原产地欧洲东南部。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遍及欧洲各国,以及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南美洲、非洲等地。1987年苹果蠹蛾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在敦煌市立足,而后迅速扩展。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成虫可近距离传播,主要以苹果蠹蛾成虫幼虫或蛹随运输果品和繁殖材料远距离传播。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
苹果蠹蛾卵呈椭圆形,长1.1–1.2 mm,宽0.9–1.0 mm,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初产时像一极薄的蜡滴,半透明。随着胚胎发育,中央部分呈黄色,并显出1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后则连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见幼虫。卵壳表面无显著刻纹,放大100倍以上时,则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皱纹。卵呈半透明状,就像极薄的蜡滴。几天后,卵的中央会显示一圈断断续续的红色的罔,这个阶段称为红圈期。等到快要孵化的时候,这个红圈会逐渐消失。刚孵化出来的幼虫身体呈淡黄白色,以后逐渐呈淡红色,前胸盾片浅黄色,臀板较前胸盾片更浅,腹足4对,末节臀足1对,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有趾钩19~ 23根。
苹果蠹蛾迷向散发器是通过在田间释放高浓度的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掩盖了雌虫的位置,并误导雄虫使之难以找到雌虫,使其交配推迟或不能交配,有效卵的大幅减少直接有利于口密度的下降,从而达到防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