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飞蛾诱捕器防治害虫

  飞蛾类,昆虫纲鳞翅目昆虫,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植物提供多种蛾类幼时的食物来源,蛾类的幼虫及成虫也是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等食虫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形成自然界重要的食物链。蛾类可以根据其触角加以区分——没有棒状的端部,而呈丝状或羽毛状。大多数蛾类在夜间活动,色彩较暗淡。蛾是一种与蝴蝶有亲近关系的昆虫的总称,两者均属于鳞翅目,静止时多数将翅膀摊开在身体两侧, 翅膀上具有可以吓阻敌人的似眼花纹。

  飞蛾体小至大形。飞蛾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等。

新型蛾类

  成虫头部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羽状)等,雄性触角常较雌性为发达。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数低等蛾类保留有上颚和下颚外,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颚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颚须发达或退化,下唇仅保留3节的下唇须,其主要取食器官为由两下颚外颚叶延长而并合形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时伸入花中,吮吸花蜜。复眼发达,单眼通常2个,位于复眼后方,但也有一些种类(蝶类、尺蛾等)无单眼。

  成虫胸部发达,各胸节趋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呈颈状,两侧有小突起,称为翼片(或称领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两侧有1对发达的肩板(或称肩片)。后胸背板小。足细长,前足胫节内缘通常生有1胫突(净角器),中、后足胫节近中部和末端分别生有中距和端距。跗节5节,以第1节最长,爪1对。

  新型飞蛾诱捕器使用方法:

  a) 本诱捕器应配套相应诱芯使用;

  b) 诱捕器1套每亩或每两亩1套,以“外围密,中间稀”的原则悬挂,每4-6周更换诱芯;

  c) 结合相应的诱芯将整套诱捕器插入虫害水稻田,一般情况下为稻田的外围或田埂位置,效果最好,也可通过改变插杆插入稻田的深度及插杆穿过套环冒出的长度来保持诱捕器底端与作物叶尖齐平;

  蛾是一种与蝴蝶有亲近关系的昆虫的总称,两者均属于鳞翅目,静止时多数将翅膀摊开在身体两侧, 翅膀上具有可以吓阻敌人的似眼花纹。实时查看诱捕情况,及时清理虫体;定时检查诱捕虫数,直至虫口基数较小时,可更换部分数量诱捕器的诱芯减少诱芯使用。


cache
Processed in 0.009372 Second.